close
課八:新詩修辭應用(借代與借喻)

壹:前言(新詩概論)

寫新詩一定要修辭嗎?沒有使用修辭法可以算新詩嗎?

新詩靠文字,文字美化靠修辭,這是天經地義的,講義已闡述非常清楚,一些知名詩人如徐志摩,鄭愁予……,修辭的影子在其作品大部份如影隨形,不用贅述!!
《那新詩沒有使用辭法,還算詩嗎?》當然也有少數的作者,利用文字的排列組合,以詞義外加詩題,烘托出餘音繞樑的尾聲!但此類詩作,非具聯想豐富,文筆犀利,功夫深厚,無法一蹴而得!
一首好的現代詩總是動人引人遐思的,它有別於日常生活的語言,是透過文字語詞的「優化排列」來取得特殊的文學效果,雖然大部分的詩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,並不會刻意用某種「修辭」為中心來進行創作,而是【從修辭的角度切入】,新詩最簡單的一個定義是:「感覺的思想」,我們對新詩欣賞的角度是體會和感應,而不是實用與智性的理解! 因為現代詩不似小說散文平鋪直述,在文字使用上具高度凝練的特質,在內容上也極富多義性(或歧義性),愈富歧義性的概念,其聯想性也就愈強,暗示性也隨之增加!
所以一個新詩基礎愛好者,追本溯源,還是要認真看待修辭在新詩寫作上所佔的重要之一席。

貳:本文(借代與借喻)

一:意義

為了詩文表達上有新意、有創意,讓文字稠密度提高,或者增加文辭上的變化,既能避諱又能兼備含蓄美,常常會使用到借代修辭。
「借代」一般來說,具有二種意義,

1:【具有自古非約定成俗】 比如:
桃李滿天下→桃李就是學生,一開始可能是譬喻法,老師教的學生很多,多如桃李。久而久之,我們看到這句話時,桃李就是學生,沒別的意思,這就是非約定成俗!

2:【具有各種典故和關聯】比如:
岳父又稱為泰山,這是有典故的。有一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禪,丞相張說職掌封禪使。按照慣例,封禪後,凡是隨行的官員都可以晉升一級。鄭鎰是丞相張說的女婿,原本是九品的小官吏,但仰仗岳父的關係,他卻能夠連升四級,一下子升為五品官。唐制,文武官員三品以上官服為紫色,四品官服為深紅色,五品官服是淺紅色。所以,鄭鎰可以穿皇帝所賜的淺紅色官服。
唐玄宗大宴群臣時看到身著淺紅色官服的鄭鎰,對於他提升得如此之快心裡覺得奇怪,問鄭鎰,鄭鎰支吾了半天,不知道怎麼回答。這時,在一旁的宮廷樂官黃幡綽就代他回答︰「這全都是靠泰山之力啊!」這一回答真是一語雙關,表面是指參加泰山祭祈的結果,也隱指張說徇私情越級提拔其女婿。
唐玄宗心裡明白,但礙於情面,不便發作,後來有些好事者,就戲稱他人妻父為「泰山」。「泰山」一詞原是戲稱,後來竟成了尊稱,所以妻之父被稱為「泰山」。另「泰水」指岳母,是泰山典故而推之。

「借代」其意涵是指不直接說出原本的本名或詞語,而以事物的典故,特徵、材料 ,標幟,所在(產地),作者,質料,工具或部分……等,借用與其關係密切的名稱或詞語來代替的一種修辭技巧,顧名思義便是以一物借來代替一物出現,通常用於修飾文句,因此多數為名詞。 借代,又稱換名,代稱,替代,提喻。

二: 常見的借代詞句例舉!

《1》風和季節的借代
1:吹面不寒「楊柳風」=春風=春天
2:「東風」無力百花殘=春風=春天
3:瑤琴一曲來「薰風」=夏風=夏天
4:有風南來=南風=夏風=夏天
5:「金風」颯颯=秋風=秋天
6:昨夜「西風」凋碧樹=秋風=秋天
7:「朔風」野大=冬風=冬天
8:「北風」呼呼=冬風=冬天

《2》 年齡的借代
而立之年→三十歲
不惑之年→四十歲
強仕之年→四十歲
知命之年→五十歲
耳順之年→六十歲
花甲之年→六十歲

《3》一般的借代
1:孤帆遠影碧山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。=「帆」借代「船」
2:走向紅毯的另一端=結婚
3:老兄,我沒有孔方兄了啦!= 「孔方兄」借代「錢」
4: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=「嬋娟」借代「月亮」
5:悄悄是別離的笙簫。=「笙簫」借代「離歌,音樂」
6:把酒話桑麻。=「桑麻」借代「農作物」
7: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。=「朱門」借代「有錢人家」,「骨」借代「窮人的屍體」
8:巾幗不讓鬚眉。=「巾幗」借代「女子」,「鬚眉」借代「男子」
9: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。=「杜康」借代「酒」
10:我口袋裡沒有錢啊!我口袋裡沒有小朋友啊!=「小朋友」借代「臺幣1000元」

(借代例句不勝枚舉,僅舉上例,部份置留言版,請參考!)

三:新詩借代詩詞析例(摘自鄭愁予詩選集)

楊花撲騰
東風是眷國情深的
而舞入亂髮的楊花
是片片招安的告示麼

析例
詩句中「楊花」和「東風」的借代,都在告訴你,春天來了! 

愛嬌的鳳凰木    
如果是朝陽斜照的 
花影便沿著街邊灑下來    
便見仕女披起獸皮來來去去

析例
烈日下的鳳凰木,透過陽光產生的影子,人從下頭經過影子的瞬間,就像身披斑斕的獸皮大衣,而這裡以獸皮借代獸皮大衣。

我從海上來    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
你問我航海的事兒,我仰天笑了……
 
析例
鄭氏寫此詩時約22歲,但是他不說22歲,以具體可見的星星,代指自己歸航時的年歲,既別緻也呼應了航海的意象

我走出自己的葬禮 
伸出手    誰來跟我握一握 
站上酆都之城 
手按著的女牆已轉紫了

析例
「酆都」相傳為冥府所在,呼應了「自己的葬禮」,自己既然已走上酆都之城,即借代自己已死亡之意。 

四:新詩借代詩詞析例(摘自拙作詩選集)

《夜半聲音     與媽媽》

夜半     夜寒 
床沿甦醒的小木屐      豎起耳朵
聆聽相距一千一百年的蒼涼傳說

析例
寂靜的夜裡,連夏夜喜歡“咕咕咕”的夜鷺與貓頭鷹都因寒涼噤了聲,彷彿萬籟閉合,了無聲息, 一聲輕輕的嘆息,掠過一個童稚的心房。
詩中以《 小木屐》借代筆者童年, 豎起耳朵,聆聽掛在衫木牆柱上,收音機傳出來的聲音。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,我改換素衣呀,回阿回中原…………本是相府千金女,跟君仔平貴穿破衫……。那隨著收音機哼唱的媽媽, 不知道哼唱的是寒窯苦守的王寶釧,還是踩著裁縫車的自己。

/老奶奶/

從潮音到出海口
一路承擔流水   驟然    徐緩
一舉步    已踩過九十八個春秋        
這條路    曲曲折折     迢迢漫漫

析例
老奶奶有聲無聲的笑容,始終掛在臉上,如春風淋沐在舊屋簷下的臺階上,遠遠地,近近地,和藹的交到你心裏。
八十二歲拿到國中畢業證書,九十五歲還參加社區的烏克麗麗學習,這種榜樣,精神,如虹如花,永遠在綻放著人生的芬芳和光采。
筆者以《春秋》借代《年齡》,至今九十八載的白髮銀絲,微僂著深吻著那些歲月留下的痕跡!

/老芋頭/

老屋的屋角   寂然
瘦瘦的板凳   呆看日起日落
山丘    起起伏伏       
宛如老芋頭的墳丘     
被扔棄在歷史的荒涼處    望西

析例
《萬里長城萬里長,長城外面是故鄉…………。 》夜暮低垂,明月浮昇,老兵想起故鄉,哀吟的不是“長城謠”,而是[臺灣海峽海峽長,海峽那邊是故鄉………]。 歷史分崩離析的年代,造就老兵斑斑血淚史,換成你我,我們又該如何吟唱呢?
詩中《老芋頭》借代外省老兵,也是我們常常稱呼的《老芋仔》,《老芋頭》有二種典故註解,一為老兵閒來無事,在營種植芋頭渡日而代之。次為蕃薯意指本省臺灣,故以芋頭對稱外省,且冠以《老》借代之!

/林初埤/

當楊柳的拂塵
隱隱然在紅塵拂動
燃燒的火舌
便在竄高與落下之間    張狂

析例
以為林初埤私藏了春天,傍晚,淅瀝瀝,落起了雨,萬千朵木棉花在灰濛濛天空裡找不出春天一朵。無論你從那個方向走過來,都會踩到枝頭擱不下,碎落滿地的花朵,花開花謝,有時總會讓人左右難為。
詩中一句楊柳的借代《楊柳的拂塵,隱隱然在拂動》告訴你,春天來了,木棉花期也來了。

五:如何區別借代和借喻
譬喻類別裡有一個「借喻」辭格,(不出現本體和喻詞,只寫喻體) ,例句如:
1: /天空      張著黑色的網幔/,本體是/烏雲/,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,只寫出形似的喻體「 網幔」!
2:/淌血的手   在舞/, 本體是/五指楓/,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,只寫出形似的喻體「淌血的手」!

至於如何釐清「借喻」和「借代」的混淆,我們先試著找出二者相似點!
1:二者都有一个‘’借‘’字,一個事物‘’借‘’一個事物(但本質需不同)。
2:都只有喻體和代體出現,被比喻的本體、被借代的本體均不出現。
3:中間都没有繫詞(喻詞)的連接作用。

盡管如此,他們終究不是同一修辭方法。因為一個是‘’喻‘’,一個是‘’代‘’,我們如何簡單的從相似點找出差異點。

1:借喻側重“相似性”,借代側重“關聯性”。
2:借喻可還原三要素(本體,喻詞,喻體),借代則不能。
3:借代句一般是自古非約定俗成,借喻則非。

舉例來說
借喻句:
帶血的手掌=比喻楓葉,黑色網幔=比喻烏雲,竹竿上飄揚的蝴蝶=比喻曬衣場的衣服!
借代句:
泰山=岳父(歷史典故關聯),泰水=岳母(由泰山而關聯),杜康=酒(酒神名之關聯)。

總之,區分借喻和借代,不要在“借”字上迷惑,要從“喻”和“代”上去區别,如果學員無法分辨,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們還原三要素(本體,喻詞,喻體),自一目了然!

舉例:
1:借喻句            /天空      張著黑色的網幔/
本體是/烏雲/,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,只有喻體(網幔)!

 好!我們試著把此借喻還原三要素!
明喻句        /天空的烏雲      像一張黑色的網幔/,也是漂亮!
即使改成
隱喻句       /天空的烏雲       是一張黑色的網幔/,也解釋得通!

2:借喻句            /下車    那帶血的手掌    劈臉就打/
本體是/楓葉/,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,只有喻體(帶血的手掌)!

好!我們試著把此借喻還原三要素!
明喻句        / 下車    楓葉像帶血的手掌    劈臉就打/,也是漂亮!
即使改成
隱喻句       / 下車    楓葉變成帶血的手掌    劈臉就打/,也解釋得通!

借代句        
1,/泰山      崩於前       面有戚色/,泰山借代(岳父)
2,/唯有杜康       能解我憂/,杜康借代(酒)
3:/口袋有小朋友   能讓我大方/,小朋友借代(新臺幣)

好!我們試著把借代還原三要素!
1,/泰山像岳父    崩於前       面有戚色/
2,/杜康像酒      能解我憂/
3:/小朋友像新臺幣    能讓我大方/

把這三句借代還原三要素(本體,喻詞,喻體),都不像話!如此區別是否已明妾身?

叁:結論

人類對於一些經常出現的刺激,常產生「消極適應」,所以古人說「如入芷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。」充分說明了人類對經常刺激的麻木,要使文字刺激有效的引起讀者反應,便必須講究刺激的新穎性,新穎的刺激遠較經常的刺激容易引起「注意」,借代一法,就是在這種心裡基礎架構而成! 
中國文學浩浩蕩蕩,習慣常用的「借代」早已深植在基因裡,例如「杜康」借代酒,「祝融」借代火災等,但文學貴創新,除了「用人所用」,更要以慧眼「用人所不用」。
使用借代時必須考慮兩件事物是否有相關之處,與及借代之事物是否令人容易聯想到本體,盡量不要化簡為繁,並且也要令文義通順。
雖然借代的使用不足以決定全詩風格,但那吉光片羽的創意結晶,可使文句更簡練,涵括的意涵更加豐富,達到加強所要表達的訴求,使讀者在閱讀的瞬間獲得狂喜。 

肆:自我評量,另文貼出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黃國輝 的頭像
    黃國輝

    黃國輝的部落格

    黃國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