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學員詩作賞評《6》《作者:楊濰寧-馬來西亞》
《 幽間山泉 》
大地母親育我視珍寶
我清悠著遊遍 山林 峰巒
風兒向我說了 說了平原的故事
動了凡心的我 想了
侵者涉足破壞寧靜的家園
我偷偷地沿著那腳印 離家出走
不停 不歇的奔向那平原去
翹家的我 早已忘了
忘了母親叮嚀 平原險惡萬分
歲月如梭 才驚覺
我不再純淨 而且已混濁
悲痛著 祈願一絲青魂
回歸故里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 類疊 )
說了 忘了 平原
( 映襯 )
不停 不歇 純淨 混濁
寧靜 清悠
( 誇飾 ) 離家出走 翹家
( 轉化 ) 我 大地母親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評論:
這是一首詠物抒情詩,在下筆評論前,老師試圖從詩作的思維中,去揣測作者(濰寧)是懷抱一個怎樣的心思?去鋪陳這一首詩。去過廣袤幽靜的山間嗎?撫摸過甜美清涼的山泉嗎?亦或是目睹人類的濫墾濫伐,而造成大自然變臉的反撲?
一:修辭應用(援引出來的)
1:轉化擬人
這首詩最獨特,也是最亮眼的地方,就是巧妙的以/泉/《擬人化》的筆法為寫作主軸,全篇14行,幾乎句句轉化, 而讓讀者完全可以忽略其他修辭的存在(譬喻,映襯,類疊)。以下的摘句,全具人性的特質!
《我》,《 遊遍 》,《風兒向我說了 說了》, 《動了凡心的我 》, 《想了 》 , 《我偷偷 》《沿著那腳印 》 , 《離家出走 》, 《翹家的我 》 , 《早已忘了 》, 《忘了母親叮嚀 》 , 《悲痛著 》, 《回歸故里 》。
2:類疊
/說了 忘了 平原/
以詩的結構,疊字的/忘了!忘了!/ /說了! 說了/!具類疊的強化節奏作用,類字的/平原/則否!
3: 映襯
/不停 不歇/,意義相近,無法成立。
/純淨 混濁/,可以成立。
/寧靜 清悠/,無反襯意義,無法成立。
4: 誇飾
/離家出走 翹家/
誇飾是必須超過了客觀,無法做到的事實,顯然這二句不具備!
5:譬喻(沒有援引的)
/歲月如梭/,虛入實,是標準以明喻為修辭的成語。
二:文字結構及詩意呈現
水是人類的資源,與生活息息相關,唯在慾望的驅使下,人類的怪手以沙石吞噬了寧靜的山林水澤。
全詩以代詞《我》,擬人轉化, 全篇三段六小節,將泉的優閒, 出走,回望, 遞進式的深刻描繪。詩題/幽間山泉/,其義就是/山中溪水/,唯形容地方深遠僻静安閒,不受世俗的擾攘,以及形容水的源頭,潮音的來歷,採《幽》《泉》更別具深義!
第一段
《風兒向我說了 說了平原的故事
動了凡心的我 想了》
涵蓋了兒韻化,寫得巧妙,無疑是整詩最佳句,風兒說了什麼平原的故事?動了凡心的幽泉,想了……,想了什麼?第二段給出了答案。
《我偷偷地沿著那腳印 離家出走》
至於平原的故事是什麼?反而沒有表白的必要。
第二段開頭的《 侵者涉足破壞寧靜的家園》 侵者是誰?大自然的翻臉,人類的
利益貪婪,一句《 侵者》足以涵蓋了造成滿目瘡痍的因果關係。
/翹家的我 早已忘了 忘了母親叮嚀 平原險惡萬分/繼續使用擬人筆法,雖淡薄童詩味道,一句 /忘了母親叮嚀 平原險惡萬分/,具體呈現彷如游子的心靈吶喊,《 我不再純淨 而且已混濁》沉重悲痛的意象。
/ 祈願一絲青魂 回歸故里/的結尾段,起句採用了譬喻成語《 歲月如梭 》亦即‘’光陰似箭‘’意思,詩作採用耳熟能詳的成語,首先創意就減了。如把《 歲月如梭 才驚覺》改換成一種寫法《腳步的急促 才驚覺》,是否更凸顯流水歲月的象徵性?最後一小節的《 回歸故里》亦如是,整個尾段~
歲月如梭 才驚覺
我不再純淨 而且已混濁
悲痛著 祈願一絲青魂
回歸故里
假如我們把它改變另一種寫法,其心靈感受是否一樣?
腳步的急促 才驚覺
我不再純淨 而且已混濁
悲痛著 一絲青魂滯足忘川 回首
佳句
1:
/風兒向我說了 說了平原的故事
動了凡心的我 想了/
2:
/翹家的我 早已忘了
忘了母親叮嚀 平原險惡萬分/
3:
/我不再純淨 而且已混濁/
後記:
依所掌握作者(濰寧)的資料(寫作時間及水平程度),這首詠物環保詩,無疑的,讓老師驚喜,無花俏文字,純樸自然筆調,希望濰寧在愛好寫作的路上,朝此方向繼續努力走下去,終有一天,將會得到肯定的掌聲。

全站熱搜